從「健康膳食」至「全人關懷」的使命創業

在加拿大有不少六十五歲以上的獨居長者,因著各種原因不能自行煮食,亦無人幫助。Meals in Need (網址:mindiet.ca)看準了這個市場,以每餐約$7加幣,為長者提供優質及美味的食物,滿足他們的需要,提升他們的健康,把食物和溫暖送到長者家中。

Meals in Need的創辦人是陳飛鵬醫生(Gabriel Chan)、李健昌律師及一名姓陳的退休人士,他們都沒有經營過餐飲行業,但為何會成立Meals in Need呢?這源於陳醫生一次旅行經歷。

陳醫生曾在香港做內科專科醫生,九十年代移民加拿大,在加拿大再受訓成為老人科專科醫生,一直在老人科服務,亦做過頤康中心醫務總監。2015年9月,陳醫生去西藏旅行時,看到一本叫《活着活着就老了》的書,心裡既觸動且困惑,「為什麼活着活着就老了?我們可以做些什麼?」

從西藏額菲爾士峰下來的時候,陳醫生就開始部署離開醫院,專心思考如何利用食物接觸長者,關心長者的晚年。

長者面對不少生活困難

在加拿大有不少患有嚴重老人癡呆症或失智症的長者,他們面對不少生活困難,每天都過得很不快樂,更有長者選擇用藥物結束自己的生命;但加拿大政府給予長者的支援並不足夠。陳醫生於是與李律師商量,能否為當地的長者提供膳食及心靈關顧的支援服務。

加拿大政府有一個Meals on Wheels的計劃,就是送餐服務,由一些慈善團體包辦,送餐給受惠人,收每位長者$7或$7.5一餐,個別用戶可以獲得政府全數或部分資助。這些送餐機構數量不多,因為政府要求很高;廚房要符合所有規例,成本也增加不少,要賺這些錢並不容易。所以沒有太多做食品生意的公司有興趣投入這個市場。陳醫生與李律師卻看到送餐服務有一定市場需求。

除了看準了這個市場空隙,加上當時一位非常熟悉這行業的引路人Sara Chang (Meals in Need現任行政總監) 願意加入,三位投資者便決定投入這個市場;並且初步訂定企業的目標:為長者提供健康食品,並顧及長者的心靈需要。

集腋成裘,開發不同集資渠道

Meals in Need的資金來源可以分為三大類:

  1. 向銀行借貸。幾位創辦人向當地一間名為 The Bank of Nova Scotia的商業銀行申請貸款。銀行最初對貸款有所保留,原因有三:一,銀行要批出貸款,一般會要求董事或主要股東做個人擔保,但Meals in Need沒有擔保人;二,幾位投资者並不熟悉飲食行業,缺乏行業經驗,銀行難以批出貸款;三,廚房和餐廳屬高風險行業,銀行借貸會比較審慎。雖然困難重重,最後透過一位基督徒職員的大力協助,銀行最終批核了借貸申請。Meals in Need於是籌得約二分一資金。
  2. 資金來自三位發起人及私人借貸。除了三位股東願意出資,更有兩位獨立借貸人,願意以兩年及五年的免息貸款期借出資金,於是Meals in Need籌得餘下的二分一資金。
  3. 教會提供財政資助。陳醫生和李律師是基督徒,他們向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教會推介Meals in Need的理念和計劃,獲得教會的認同和支持,並願意資助Meals in Need的裝修費。

上述籌得的金額大概可以讓Meals in Need設立廚房,並維持六個月至十八個月的營運開支。

正因為Meals in Need的創業使命得到了社區的認同及支持,在本來初創條件不足的形勢下,仍然神奇地得以開展;這股來自社區社群的生命力,是單純以營利為本的企業不會具備的。

與教會合作,取得社區信任

Meals in Need的廚房設立在教會物業105 Gibson中心。

105 Gibson中心是多倫多華人基督教教會的事工之一,是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服務中心,佔地47,000平方呎,於 2013年10月5日正式運作。Meals in Need選擇進駐105 Gibson中心,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商業決定。105 Gibson中心的電錶房在建築物東面,而Meals in Need卻在建築物西面,水、電、煤全部都要重新接駁,這會令裝修成本大大增加。

但李律師表示:「我們明白這是神給我們的異象,如果我們不在105 Gibson中心設立廚房,我們就沒有其他支持。現在有很多牧師來為我們祈禱,有很多人支持我們,最低限度是心靈上的支持。如果沒有這個位置,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理會。我們現在有人談論,也有報紙或刊物宣傳。回頭看,是利多於弊。」

Meals in Need更出資聘請一名靈性及情緒關顧協調員,落實「心靈關顧」的工作。現任靈性及情緒關顧協調員Elizabeth Chan,過去曾經是一名輔導員,她會在送餐的時候,同時進行心靈關顧工作。

雖然政府資助的餐費上,並不包括上述附加服務的成本,但「心靈關顧」是Meals in Need創業的其中一個使命,所以在Meals in Need在財政可以承擔範圍內,也推行了這長者「心靈關顧」的附加服務。

透過醫護界網絡,取得第一批訂單

創業是困難的,Meals in Need在創業初期,曾經面對不少困難。

  • 客戶從來未見過Meals in Need的廚房,所以不會貿然向Meals in Need訂餐。
  • 通常客人訂餐前,都先要試過食物;客戶沒有試過Meals in Need的食物,所以不會向Meals in Need訂餐。
  • 很多機構都已經有合約在身,所以沒有辦法成為Meals in Need的公司客戶。

猶幸陳醫生與Sara一直在醫護界工作,建立了一些相熟的網絡,當Meals in Need在2017年3月開始投入服務,最後總算取得了第一批訂單,營業額亦逐步增加。

了解優勢,並深化優勢

Sara表示:「做好食物品質和服務,可以建立公司信譽,讓更多人知道Meals in Need水準高、食物味道好、送餐準時。人傳人,便能吸引更多客戶。」

Sara在美國密西根州(Michigan)修讀營養學,副修行政管理。畢業後一直在美國工作,後轉到加拿大不同的醫療中心及醫院從事營養行政管理(Administrative Dietician),負責管理醫院餐單和餐飲,Sara十分熟悉廚房的運作,令Meals in Need擁有不錯的服務優勢,並且贏在細節:

  • Meals in Need的食物不加味精,採用較少油和調味料,較注重健康。
  • Meals in Need會注意餐單營養是否均衡,食物配搭是否得宜。
  • Meals in Need非常重視食物保溫,送餐時會以熱盤或隔熱啫喱做好保暖,保持食物在適當溫度。
  • Meals in Need製作冷藏食物時,會預留翻熱時間,不會煮到全熟,以保留食物的新鮮度。
  • Meals in Need不會把食物放置室溫太久。剩餘餸菜會盡量不用。
  • 作為Meals in Need的營養師,Sara會親自試菜,以確保食物味道和質素。

此外,Meals in Need的廚師均受過專業培訓,取得食物處理(food handler)證書。Meals in Need更鼓勵員工「不怕蝕底」,多行一步,自動自覺去做。近來Meals in Need舉辦的開放日,員工Alan凌晨時分便回到公司,視察湯的烹煮情況,上午九時又回來把湯加熱,從不計較付出,因為他對這個廚房、對食物有一顆心。其他在廚房及營運的員工也一樣,他們認同公司的營運理念,非常重視服務的質素和效果。

Meals in Need的管理層也擁有共同的心志,就是以提升長者的健康和心靈素質為己任。在百變商場上,企業往往面對很多壓力和誘惑,無論是初創或已站穩的企業,如果沒有價值理念,並在營運中貫徹,企業在決策上便會左搖右擺;此外,如果企業單純以盈利最大化作決定,內部員工及中層管理便只會集中於短期利益,無從發揮超越於工資以外丶用心而發的貢獻。

Meals in Need的未來

面向未來,Meals in Need會集中下列發展策略。

1. 打響「健康」名堂

Meals in Need的強項是廚房有很多健康專業人士,包括醫生、律師和營養師。Meals in Need會集中打響「健康」名堂,強調Meals in Need製造的食物營養豐富、富治療價值,能針對膽固醇、糖尿病、敏感或癌症製作食物。

2. 集中向醫院進行推廣

Meals in Need未來會集中向醫院進行推廣,其中包括Toronto General Hospital、St. Michael’s Hospital和Providence Hospital。「Providence Hospital『日托計劃』雖然只有二十人,但這是一個『打印』過程,只要在醫療界打出第一個『印』,外界就會承認Meals in Need的位置和形象。」

3. 專注現有服務範疇

Meals in Need廚房現在只有1800呎,如果想打入超級市場,售賣急涷食物,便要投資另一個最少一萬呎的廚房,這會對創業資金構成很大壓力。此外,每一個新發展模式,都屬於不同種類的生意,邊際成本會大幅增加。三位創辦人一致認為,Meals in Need短期內應先專注現有的服務範疇,急速擴展不同業務只會分散公司的團隊力量。

4. 盡量控制食物成本

跟據財務分析,Meals in Need的食物佔成本30%,30%是人工及行政費,餘下的30至40%便是利潤。Meals in Need為政府提供的送餐服務,每餐可以收取$7加幣,每天送出400餐便可以達致收支平衡。但近年物價上漲,令食物成本增加不少,要維持利潤,Meals in Need會盡量控制食物成本,在開支與收入中取得適當平衡。

5. 推廣商界與教會合作

「我們常常要問自己,做這盤生意到底有什麼目的?我們期望的成功,是以業務盈利去實踐關顧長者的使命。為長者提供送餐和探訪服務,如果只有支出而沒有收入,這只是一種社會服務;然而將提供餐飲服務所得的盈利,再投放在長者關顧的工作上,這便成為『使命營商』的新模式。」未來,Meals in Need希望向更多教會推廣這種商界與教會合作的嶄新模式。Meals in Need的最新計劃是與幾間教會合作,推行「關懷和福音網絡概念」 (Caring and Gospel Network Concept),在教會設立送餐團隊和外展愛心隊伍,服務社區中有需要的受眾,對象包括長者、功能障礙者、殘疾者和長期病患者。

Meals in Need更希望未來能夠成為Meals on Wheels的支援團隊,讓Meals in Need可以接觸更多低下階層的長者和傷病患者。

結語

就如一般單純以盈利最大化的企業一樣,Meals in Need並沒有免疫於各種初創企業的挑戰及不確定因素。但本着服務社區內長者膳食及生命需要的「使命營商」精神,它感動了社區、也感動了員工,不但帶來了外部社區資源的協助,員工更上下一心,發揮出超卓的營運效率,這是Meal in Need使命初心所顯生的發展策略明燈,這也是成功企業具備的核心元素。我們樂見Meals in Need在不久將來把合理利潤再投放到更多更廣的服務領域,讓Meals in Need 的業務茁壯成長,也讓區內長者得到從健康膳食到心靈需要的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