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

「營商宣教」 (Business as Mission) 簡稱BAM,一般在教會群體廣泛使用,我們亦較容易明白。但在網上亦見有另外一個用詞,Business as Blessing。這較易理解的是當我們去到一些回教國家,若用BAM,總有一種「假營商、真傳教」的感覺,這些國家便容易抗拒。故用Blessing,就有祝福別人之意,這些國家也較容易接受。

一個基督徒醫生,除了醫人,還有沒有其他目的呢?一個基督徒老師亦然。其實應該很簡單,一個基督徒醫生,用他的醫術好好地醫人,但他可懷著基督的使命。一個基督徒老師,有老師的使命,亦可蘊含基督信仰。但有先後之分嗎?傳統教會認為,我們要先神聖,後屬世;但其實人子和神子本為一體,並不能輕易分開。好醫生和好基督徒也為一人,應無先後輕重之分。

故我選擇用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(BHP),稱之為「使命營商」的一個中性一點的詞彙,讓所有人都能接受「使命營商」的做生意的方案和方法。

因為人開展一門生意,不會為做而做,這一定不能成功。他們總有目標、使命、價值觀,加上一個管理的方案,這些都是生意的重點。故我採用「使命營商」,甚或「使命創業」為題。舉個例子,使徒保羅織帳棚,與商人為伍,不一定靠教會供養。另外中國唐朝時期,基督信仰由商人開路,宣教士跟著一起,由絲綢之路把福音傳入,視為景教。不同時代宣教士亦坐著商船向不同地方傳福音、扶貧和教學等,故此營商宣教和關懷社群的密切,自古已然。

過去教會一直有從事營商的項目,如辦醫院、學校、或酒店。以辦醫院為例,救人不只救靈魂,也救肉身的需要;如好撤瑪利亞人,見人受傷會拯救生命,給他旅費。在教育方面,耶穌本身就是教師、夫子,教化萬民;酒店方面,猶太人也有接待客旅住宿的傳統。這些項目具備商業原素,甚或帶來營利,教會和信徒們覺得順理成章,容易接受。但談到一般普及的營商項目,教會就較多顧慮了。耶穌在聖殿趕走商販的印象,總不易忘記。

讓我們先思考幾個問題:

  1. 作為一個基督徒創業家或商業領袖(Christian Business Leader / Entrepreneurs) 和其他基督徒的職業領袖 (Christian Professionals) 有什麼分別?從過去可見,基督徒特別鍾愛幾個行業:如醫生,護士,社工,教師等,原因是這些工作在價值觀上比較黑白分明。但另外一些行業,則存在灰色地帶,如律師,可能要為盜賊洗脫罪名。又如政治家,總是滿口空話,不能兌現承諾。還有警察,從前「好仔不當差」的印象根深蒂固,現在可能改善了一點。還有其他一些較為偏向金錢的行業,如金融、經紀、保險、傳銷等,人總怕他們在教會找生意,基督徒都不太接受。教會與商人關係,一向又愛又恨。
  2. 仍有教會覺得賺錢是邪惡的(evil to make money) , 當然現在接納的已較從前為多。一些傳統想法,認為金錢是惡行根源,你擁大屋、靚車,熱愛旅遊等,被金錢物慾包圍,就會使你不能專心愛主。或許人應捐出所有財富,做有意義的事,才能全心全意跟從主。這些論調你同意並實踐嗎?
  3. 成功(Success) 的定義是什麼?傳統專業如醫生,工程師,在醫學院和工程學院畢業後很少會被淘汰,從來都是成功的典範。但營商做生意,縱然商學院成績優異生也不能確保會成功,正常比例更是失敗多於成功。一個營商者,宣稱希望用營商來榮耀神,但最後生意失敗了,那是自己問題,還是神的問題?一般教會和信徒,對這總有難以言喻的苟結。

問題所以一直存在,是在於問題出現之初,判斷失誤。無人願意正視問題,深入分析,找不到解藥,讓事情惡化。部分營商的基督徒也有這些情意結,有錢是否一定要損獻?有時教會也不太懂得處理。還有在華人教會更甚,中國人崇尚刻苦,儉樸,沒有西方人幾代富裕和如何理財的經歷,對處理金錢和教會的關係,就更難拿捏。

另外一個成功的標準是ROI (Return of Investment), 投資者的回報並不是生意成功的惟一要素。當中還有其他因素,如策略目標 (strategic purpose), 生意的意義 (meaning) 和價值 (value) 等,目的是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的增長 (sustainable growth),讓所有持份者得益 (win-win to all stakeholders) 。不只為賺錢於一時,而看重持續發展才是最重要。

為何以Business作為「使命」影響世界?

中國人有一句諺語:富可敵國。

今天的財富積聚在很多龐大企業手上。他們的賺錢能力和員工享有的福利,比很多小國還要多。聖經馬太福音提出,「所以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」(make disciples of all nations),在不同國度建立門徒。公司的人力架構也猶如國家一般,公司老闆就如一國元首,各有下屬,各按其職。公司內的人事管理 (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) 亦如教會中牧養信徒 (pastoral care) 的牧羊人一樣。

公司的架構可比為一個國度,會有發展的空間,和可以培養更多合神心意的領袖。在管理公司和創造公司,就成為可以繼續探討的重要課題。聖經創世記12章2節提到:「我必叫你成為大國、我必賜福給你、叫你的名為大、你也要叫別人得福。」而創世記22章18節記著:「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你的後裔得福、因為你 聽從了我的話。」神祝福地上的國家,而祝福國家 (Blessed all nations), 可由祝福企業開始,因為一些跨國公司的力量,比一些小國還大。如Apple,Alibaba,Microsoft等, 這些公司的總部有任何決策,跨國地球另一端的員工也會受影響,因這些企業的疆土已無地域限制。這正是我們基督徒培訓新領袖的最好地方。

聖經提摩太前書2章1至3節提到:「我勸你,第一要為萬人懇求、禱告、代求、祝謝;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,也該如此,使我們可以敬虔、端正、平安無事的度日。這是好的,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。」企業領袖也是在位掌權的,是企業中的王、在位者。

Bill Gate有一次到中國,向中國企業家宣揚「裸捐」。有中國企業家回應說,我的企業員工3、4萬,連同他們的家眷有10多萬,若我做好老闆這個位分,使企業成功,使員工不擔心失業,讓他們過有質素的生活,那比「裸捐」更有意義。這是真確的現況。企業者是王,就如國家中的政治領袖,同樣影響很多家庭的生活。

這些企業家和高管 (高層管理) 舉足輕重,我們應該多為這些企業王國中在位的老闆和高管祈禱。

使命營商平台 (BHP Platform)

BHP分為三部分:

1. BHP Leaders /使命營商領袖:

本身已在實踐使命營商理念的商業領袖/商業機構。BHP leaders各人有自己從 神而來的啟迪和帶領去實踐使命營商, 在主耶穌裡有共同的價值觀, 但是不需要用一樣的實踐方法。

這些領袖有兩個參與的方向:第一、願意將自己「使命營商」企業的種種細節變成個案 (Case Study),成為別人的參考,祝福更多人。第二、他能培訓新一代,以門徒訓練 (Discipleship Training) 的形式,訓練企業門徒作為接班人 (succession planning) 或公司擴展到世界其他領域。BHP Leaders 亦可分兩類: 第一類是營商的基督徒; 第二類是營商宣教士,有教會的支持,而有興趣學習營商。

2. BHP startups / MSME (micro, small & medium) entrepreneurs /使命營商初創及中小微企:

企業門徒訓練與一般的Management Trainee不同,因並不只侷限新入職的年青人。

他們可以是三類人: 第一類是剛學院畢業的年青人,不論是神學院、商學院或其他學院,只要他們對營商有興趣便可。第二類是中年轉業者 (mid-life career change),因現在很多工種急促更替,或外判,不少中年人會因為工種消失而需要轉業,或外闖自立公司承接外判的工作,走上營商之路。第三類是早退休的一群,他們身體健壯,有能力創立一些小公司,開展事業的另一波。舉例如Airbnb,老人家退休在家,家中子女已長大搬離住所,老人家可將空置的房間出租,增加收入。共享資源 (Share Economy) 正是這一類人的商機。

以上三類人都是「使命營商」的新血。來到BHP Platform,受BHP Leaders 的訓練和作生命交流,並一齊發展有「使命感」的生意。不同年齡、不同背景的新血,能使這個平台更豐富。

3. BHP Coaches /使命營商教練

BHP Coaches 可分三類:

第一類是BHP Spiritual Coach。是屬靈上的天使投資者。包括教會牧師、長執、神學院教授和導師等。當營商者在過程有很多掙扎,這些Spiritual Coach就能在屬靈上提供支援。

第二類是BHP Business Coach。他們將營商經驗和人際網絡帶入BHP平台共享。經濟和人際網絡就是另類資金和資本。這些教練能分享營商經驗,對一班開始使命創業者帶來很大的幫助。

第三類是BHP天使基金投資教練/Financial Investment Coach

一般世俗的天使投資者只提供資金,謀求公司壯大而賺錢,並獲取IPO上市;使命營商的天使投資教練不只提供資金,更成為BHP leaders/Entrepreneurs的商業和屬靈教練,提升領袖們的抗逆力 (Adversity) 和心理質素,也分享「使命」企業的成功之道。

與市場上的創業投資性質類同,同樣是資源的提供:資金、商業往來、人際關係等。這與世俗天使投資者相近,仍要企業賺錢、有回報;但惟一不同是VC (venture capital) 已投資的資金不能取回,要繼續留在BHP經濟體系中,協助下一個「使命營商」企業成長。

假如投資是賺了,所賺的錢就如放進「天國的戶口」,財寶將積在天上,而地上所賺的,將繼續投入到其他BHP startups / MSME entrepreneurs的生意上。不能拿錢離場,就好像對教會和慈善機構捐獻,也不能取回一樣。但錢已投資到「使命營商」的經濟平台 (BHP Platform) 了。

假給投資是虧蝕的話,當中規定是蝕了一半,就要還錢給BHP天使投資教練。投資教練拿著那一半錢,再投資到平台上另一生意上;若再蝕,又拿回一半的一半,再投資,如此類推。表面上投資教練是不斷虧蝕,但多處投放資金,便祝福了不同的BHP startups / MSME entrepreneurs,更帶來投資金額累積協助不同企業的果效,是遠超過第一筆的投資金。成為基督徒在共享經濟的經濟體中,互相祝福的美好見證。

現嘗試用一個例子作說明

有BHP天使投資教練投放$10,000元在「使命營商」的生意A,若投資虧蝕了,會先虧蝕BHP startups / MSME entrepreneurs自己的資本,之後虧蝕天使投資教練的資本至一半,便要將未虧蝕的$5,000元歸還給BHP天使投資教練。BHP天使投資教練再將這$5,000元投放在「使命營商」的生意B,又虧蝕了,仍可拿回$2,500元離場。再投到生意C,又虧蝕了,拿回$1,250元。再投到生意D,又虧蝕了,拿回$625元。再投資到生意E上,如此類推。本來只用$10,000元投資一個生意,祝福1個群體; 現在卻累積5次投資了$19,375元,還祝福了5個群體。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多了接近一倍,被祝福的人亦大大的增多,這是何等的美好。這將是基督徒十一奉獻以外考慮的第二里路。